搜索
标题
摘要
内容
| 联系我们
登录
|
注册
首页
关于商会
商会简介
会长致辞
商会章程
组织机构
商会会歌
商会荣誉
商会动态
商会新闻
热点新闻
公益慈善
活动图库
永商风采
会员名册
魅力永商
知名企业
党建风采
招商引资
经济动态
回归工程
项目推荐
合作建设
政策法规
政策公告
法律法规
会员反馈
法律咨询
风土人情
休闲娱乐
人文古迹
商务合作
公告通知
联系我们
申请入会
联系方式
在线留言
温州 续写民营经济新传奇
来源:
《 人民日报 》
|
作者:
gdyjsh
|
发布时间:
2018-10-16
|
633
次浏览
|
分享到:
温州 续写民营经济新传奇(庆祝改革开放40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 人民日报 》
记者 顾 春( 2018年10月14日 01 版)
浙江温州,“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耕地仅0.4亩,在资源型发展中优势不明显。然而,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始终走在全国改革创新的前列,成为创新型发展中的弄潮儿。
今年8月,温州获批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发展先行区。“两个健康”,即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温州,正在续写民营经济的新传奇。
家庭工业星火燎原
1980年12月11日,开小杂货铺的姑娘章华妹,从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到“东工商证字第10101号”营业执照。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同年,温州在松台街道正式发放1844份个体户营业执照。这批领证者,成为中国第一代个体户。
这是温州传奇的开端。缺少优势条件的温州人,大胆创新,不断探索,走千山万水,吃千辛万苦,想千方百计,在中国改革开放之路上,创下一个个“第一”:
1982年,个体工商企业超过10万户,约占全国总数的一成,30万经销员奔波全国;
1983年,创办全国最早的农村专业市场——永嘉桥头纽扣市场;
1984年,集资兴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龙港农民城;
1991年,苍南农民王均瑶兄弟“异想天开”,承包开通长沙至温州的全国第一条私营包机航线;
……
从农村家庭工业起步的“温州模式”,曾经耳熟能详。一台机器,两三个人,家家户户办工厂,家庭工业如星火燎原。1985年4月,温州家庭工业达13.3万个,从业人员33万多人。1987年11月7日,温州市政府颁发全国第一个关于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地方行政性规定,着力引导家庭工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到1993年,温州股份合作经济发展到高潮,企业数达36845户,占全市企业总数的54.2%。
从家庭工业起步,温州形成多个产业集群,也形成了竞争优势。鞋革、服装、低压电器、眼镜、打火机……到2005年,温州工业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有29个,工业总产值达3178亿元,形成“中国鞋都”“中国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中国五金洁具之都”等数十个“国字号”工业生产基地。
凭着“温州模式”,温州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从1978年到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12倍;人均GDP增长248倍;财政收入增长575倍……客观条件不占优的温州,正是汲取了改革赋予的力量,凭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先发地。
现在,温州民营企业数量占总量的99.5%,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超过80%。全市在册市场主体90.2万户,其中企业22.3万户,相当于每10个温州人中就有一个经商办企业。
“没有改革,就没有温州。温州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一切的前提,归功于改革背景,归功于拼搏不息的温州精神。”市委书记陈伟俊说。
以“亩均”论英雄
1987年,杭州武林门广场火烧温州鞋,给温州人当头一棒。痛定思痛,温州自上而下兴起“质量立市”,抓质量、创名牌,迎来一个大发展时期。
如今,家家点火、村村冒烟的粗放发展早已不见踪影,温州已建成82家小微企业园,接纳3000多家急需拓展空间的企业。在平阳县万洋小微园,入园企业3年内必须达到每亩产值260万元、每亩税收20万元以上,高成长型企业、科技型企业、“机器换人”重点企业等7类企业轻松入园,低小散企业不转型,没有生存余地。“搬进这里不容易,必须是无污染、高成长企业。”乾友科技有限公司刚搬进柳市镇苏吕小微园,总经理朱建佑自信地说,有了场地,他有信心保持年均30%的成长。
温州市柳市镇是著名的“中国电器之都”,低压电器是其支柱产业。“电气行业的景气,是温州制造的缩影。”浙江省电气行业协会秘书长黄忠平说,发展之初,没有铜铁塑料原料、没有技术,柳市镇硬是靠10万外出大军找回原料,找到老工人,做出了电线,冒出了正泰、德力西、人民电器等产值百亿级的大企业。现在,还有大量生机勃勃的新一代企业不断涌现。“在柳市镇,产值过亿的企业还算太小,不瞄准高精尖,拿不到标准厂房!”黄忠平说。
温州以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倒逼企业升级。A级企业供地、用能优先保障并且优惠,考核结果差的企业不但供地可能被收回,用能成本也高出一截。“去年全市关停了5万多家小散企业,整治十几万家,推动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温州市经信委副主任毛必土说。
眼前这个小小的断路器不简单,能在没有无线网络的情况下,用声音、手机操作,自动控制所有电源。这款“微断云控”智能断路器,价格比同类产品高出数倍,仍然订单不断。浙江思创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建业说:“我们投入了近千万研发费用,就为了早日拿到A级,拿到市里的优惠政策。”
温州引导和支持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争当各自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隐形冠军”。浙江公布的2017年260家“隐形冠军”培育企业名单中,温州市占52家,居全省第一。今年温州申报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210家,累计5624家,同比增速又居浙江第一。温州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万家。
“温州制造”创新不断。顾客在电脑上点击喜欢的服装样式,选好颜色、面料,3D模拟试衣系统很快自动生成预览,顾客满意后点击确定,订单自动发送到生产车间,7天后一套订制西服就送到消费者手中。这样的订制服务,报喜鸟集团的云翼智能制造中心已经实现。
今天的温州,依然是中小微企业、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试验田。市政府提出:“企业围墙之内少干预,政府没事不上门打扰,随叫随到,不叫不到。”仅在今年,全市就排出2212个企业难题,由营商专员化解。
“义行天下”谱新篇
若问温州企业家,温州人最大特点是什么?他们会自豪地说:义行天下!改革开放40年,“义行天下”在温州演化成为诚信战略。不管是当年的“烧鞋”风波,还是2011年的金融风波,温州最终都靠信用走出危机。“温州人能把绊脚石变成垫脚石,总结经验教训后再出发。”温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诚信的温州精神,内化成了温州文化的一部分。温州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信用作为城市战略,在全国第一个设立地方诚信日。2006年建立的信用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已实现市域范围内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户籍人口5类主体信用档案全覆盖。今年6月10日,全国首批30个守信激励创新城市出台,温州作为典型向全国推广信用建设经验。
如今,温州已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信易贷’项目已为1.5万名守信主体提供融资服务,总金额达10.5亿元。失信主体在行政审批、招标投标上举步维艰。”市金融办副主任余谦介绍。
40年,温州屡经曲折与艰辛,但奋斗与拼搏的勇气从未衰减,以不断深化改革来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从而使温州成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先行者”“探路者”。
近年来,敏锐的温州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又作为先行军,以大项目带动国际产能合作。目前共有38万人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57个国家,牵头建立4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温州民营经济在“一带一路”沿线开枝散叶。
上一个:
2019年世界永嘉人大会颁发四大奖项!广东省永嘉商会荣获先进商会称
下一个:
投资300亿!广州东部即将崛起 大型汽车产业基地